附件:设置1:设置2:设置3:本书对损害担责原则的内涵与外延、价值与功能、历史演进与生成逻辑、规范属性与制度化演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且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 针对学界对于损害担责原则先前研究倚重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模式的弊端, 回归法学规范视野之内, 打破公私法界限, 通过法学权利 (权力) -义务 (责任) 分析模式, 创新性地提出损害担责原则之“责”是法律义务 (第一性义务) 与法律责任 (第二性义务) 耦合的观点, 并基于义务进路与责任进路的分野, 对损害担责原则的规范属性、法律适用与制度化表达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和探索。摘要:有书目
附注提要
本书对损害担责原则的内涵与外延、价值与功能、历史演进与生成逻辑、规范属性与制度化演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且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 针对学界对于损害担责原则先前研究倚重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模式的弊端, 回归法学规范视野之内, 打破公私法界限, 通过法学权利 (权力) -义务 (责任) 分析模式, 创新性地提出损害担责原则之“责”是法律义务 (第一性义务) 与法律责任 (第二性义务) 耦合的观点, 并基于义务进路与责任进路的分野, 对损害担责原则的规范属性、法律适用与制度化表达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和探索。